《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9300字。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
【理论支持】
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亲自体会探究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 “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知识分类理论”的理念是一致的。历史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它们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应当是认知主体——学生主动建构的,即“学习不再简单地是信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是通过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交互作用实现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理应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本课实施过程中,学生依托预习课案自主掌握陈述性知识;教师精心组织课内探究活动,通过启发、诱导等多种方式使每个学生在其不同的知识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对话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而在学生亲自体验、不断小结、及时反馈的过程中,促进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形成,以及历史素养、人文情怀的生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史实和文学艺术巨匠的成就。掌握教育改革的艰难,中国近代后期时代特征对文艺的巨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创建京师大学堂与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必然性,时代对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锻造。对比鉴别、文艺巨匠的姓名和主要成就(要求“对号入座”)、讨论探索清末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与今天学校教学内容异同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感,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仍需继承发扬,反对外来侵略是近代文艺的主旋律。理解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中国文艺巨匠。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填表
表1
姓名 詹天佑 侯德榜 魏源 严复 茅以昇
成就 京张铁路 《制碱》 《海国图志》 译著《天演论》 钱塘江大桥
表2
新式教育的开端
科举制度需要改革的原因 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
一些开明官员的推动
京师大学堂 创建的时间
戊戌变法时期
创建的意义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表明了中国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新式教育 开始的标志 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
意义 标志新式教育开始;科举考试制度废除
表3
类 别 姓名 代表作
文 学 鲁迅 《狂人日记》《孔乙己》
郭沫若 《屈原》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艺术 美术 徐悲鸿 《愚公移山》
音乐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洗星海 《黄河大合唱》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