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4870字。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西汉------七国之乱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设问:西汉初期王国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解决的?为什么汉武帝能够解决王国问题?
⑴产生原因:根本原因是汉初错误地吸取了秦朝短命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
诸侯王羽翼丰满,国势日盛,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直接原因是BC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建议,激化了矛盾,引发七国之乱。
⑵问题的解决:汉朝三个月平定叛乱;
汉武帝三项集权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⑶解决原因:景帝削藩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作了一定的准备;汉武帝时期国家强大,
经济繁荣,中央集权相对强大,为解决王国问题准备了条件;汉武帝的策略正确。
⑷特点:在中央和地方双管齐下
⑸影响:积极: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权力过于集中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2、唐宋——藩镇割据与宋太祖强化集权:
⑴藩镇割据局面(755—907—979)
表现:唐中后期的“安史之乱”与唐末长期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割据政权;
原因:唐玄宗为巩固边疆设置节度使,后为镇压安史叛乱又册封了更多节度使,导致尾大不掉。五代十国则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⑵宋太祖强化集权措施:
收精兵把:“杯酒释兵权”、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削实权和制钱谷削弱了宰相(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和地方官(文臣任知州、通判和转运使)的军事权、行政权和财政权。
⑶特点:通过分权的方法实现集权。
⑷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造成“三冗”两积局面
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利机构演变
1、明朝强化皇权:
废除丞相:⑴原因:加强皇权,吸取元代宰相专权教训;
⑵废除:1380年明太祖废丞相,裁撤中书省,亲自掌六部;
⑶影响: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设立内阁:⑴原因:废丞相之后皇帝政务繁多;
⑵沿革: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立内阁;之后内阁地位日高
⑶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票拟是否采纳由皇帝决定。
2、清朝强化皇权
⑴康熙皇帝加强皇权: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制衡,集权于皇帝。
⑵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原因:根本是加强皇权;直接是及时处理西北战事;
职责:参与皇帝处理内政外交事物,但品级不高,只是为皇帝服务的秘书班子。
评价::简化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设问: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①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即“跪受笔录”;
②军机处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
③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
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