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3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课标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三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4/26 9:09: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资源提供: renheren [资源集]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390字。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民本中学  高尹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 知道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 归纳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所走过的从器物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
  2. 过程与方法:
  ① 归纳整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发展阶段等。
  ② 分析理解:从倡导内容和发展深度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和科学,抨击旧封建和旧文学,有力的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更多的进步人士积极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② 学习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领导人对国家对社会勇担重任的责任心和使命观,树立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民主精神和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说明:
  1. 新文化运动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对中国前途的新探索。他们希望通过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使得共和制度在中国真正实现,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应该是本课重点。
  2. 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涉及到近代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的比较,以及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思辨性,因此对于高中学生而言,理解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近代中国有个名人,叫陈独秀,他年少时本是让同乡人“另眼相看”的“青年秀才”,承担着他的“母亲、大哥、陈氏家族(科举考功名)的希望”,但是后来他在自己的传记《实庵自传》中却写道“真想不到我后来接二连三做了使他们吓破胆的康党、乱党、共产党,而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举人、进士、状元郎!”
  个人命运往往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那么陈独秀生活的年代中国究竟发生了哪些大事,使得他的命运如此波澜壮阔呢?
  【回顾历史】
  回顾所学知识,用表格的方式演示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的大事件以及陈独秀个人命运的变化。
  文化的三个层次 中国发生的大事 结果 陈独秀的命运
  器物文明 洋务运动 只学器物,不学制度。甲午战争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只有14岁,开始思考救国之路。
  制度文明 维新变法 戊戌政变,说明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 “康党”
  辛亥革命 建立民国,但是政权为袁世凯篡夺,民主共和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乱党”
  思想文明 ?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