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学案1
- 资源简介:
- 约4650字。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主要知识:兴中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式、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黄花冈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南方临时政府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
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资产阶级的革命派、立宪派、人民群众、汉族地主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分小组讨论辛亥革命最终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人搜集资料,有人整理成文,有人制作课件,有人小组发言。讨论过程中,畅所欲言,言之有理,但要注意理在何处;求同存异,不追求意见的最终统一;注意不要把讨论变成辩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注意将禀赋不同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如黄花岗烈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我们应倍加珍惜。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难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资料卡片:
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准备在广州起义,事泄未成。1897年在日本奔走革命时化名中山樵,此后即以孙中山见称于世。1900年派人至惠州发动起义。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誓就职。2月13日,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其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屡经失败。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遗体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新军:新军是清朝末年组建的近代化陆军。1895年,由胡燏芬募集5 000人,编为10营,号为“定武军”,由德国教官用西法训练,以新式枪炮装备,初驻天津马厂,后移屯天津小站。旋由袁世凯接办,扩充为7 000人,改称“新建陆军”。同时,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在江苏编练“自强军”两千余人。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逐步将新建陆军扩充为六镇(师),人称“北洋六镇”。1903年,清政府以推行“新政”的名义,设立练兵处,由奕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