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40字。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
标准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道与了解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贡献和性质的演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理解与运用
1.民族独立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2.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民主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关系
4.比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理解它们之间内在的继承关系
重点解析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新中国政治建设发展的影响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这一目的学习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课标强调能够“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方面的“史实”,因此应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予以足够的关注。固然,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并不是仅仅简单的指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它有一个历史的过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会议讨论确定的共同纲领等,都是属于共和国成立方面的内容。其中,共同纲领更是规划和设计新中国蓝图的纲领性文件。它确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确定了新的国家和政权的性质,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央人民政府正是在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的基础上宣告成立的。也正是根据课标的这种要求,教材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及其内容做了较多介绍。另外注意从本模块的课程目标和专题立意方面来探讨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历史必修1是属于政治史领域的内容,而专题的题目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因此,教材在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时,突出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角度,提出“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二是从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性质方面做了鲜明的表述。而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正是新中国政治建设赖以开展、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新中国的成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奠定了制度基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正是以此为起点,共和国的政治建设之路由此开辟。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