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课标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三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1/30 17:59: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资源提供: renheren [资源集]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990字。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标准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与了解
  1.诸子百家的含义
  2.儒、墨、法、道四家的代表人物
  理解与运用
  1.孔子“仁”、“礼”的学说和德治、“有教无类”的主张
  2.孟子“仁政”、民本的思想和伦理观上的“性善论”
  3.荀子“仁义”和“王道”、“舟水之誉”的论断,伦理观上的性恶论
  4.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5.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6.“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7.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
  8.儒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
   重点解析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及其意义
  【解析】诸子百家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大变动以及“学在民间”现象的产物。政治上,周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之间的争霸或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士大夫阶层崛起,这必然会引起思想的交锋,同时,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也不受束缚和制约。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学在民间”和“士”的活跃与受重用,由于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知识相对丰富的文士,由于“士”的活跃,思想的争鸣也就理所当然。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儒家思想本身也在百家争鸣局面中得以吸收和融合各家之长。显然,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基本思想
  【解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立足点就是“爱”,是基于爱的伦理道德。所以他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以“君舟民水”的譬喻来告诫统治者,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要以德服人。很明显,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都在“仁”“礼”二字上,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都在于对民力的重视和德治上。只是孟子提出人的性善论,而荀子则提出了人的性恶论,但无论性善或性恶都是为了强调礼乐和促使人向善。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