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90字。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标准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与了解
1.诸子百家的含义
2.儒、墨、法、道四家的代表人物
理解与运用
1.孔子“仁”、“礼”的学说和德治、“有教无类”的主张
2.孟子“仁政”、民本的思想和伦理观上的“性善论”
3.荀子“仁义”和“王道”、“舟水之誉”的论断,伦理观上的性恶论
4.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5.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6.“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7.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
8.儒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
重点解析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及其意义
【解析】诸子百家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大变动以及“学在民间”现象的产物。政治上,周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之间的争霸或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士大夫阶层崛起,这必然会引起思想的交锋,同时,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也不受束缚和制约。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学在民间”和“士”的活跃与受重用,由于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知识相对丰富的文士,由于“士”的活跃,思想的争鸣也就理所当然。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儒家思想本身也在百家争鸣局面中得以吸收和融合各家之长。显然,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基本思想
【解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立足点就是“爱”,是基于爱的伦理道德。所以他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以“君舟民水”的譬喻来告诫统治者,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要以德服人。很明显,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都在“仁”“礼”二字上,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都在于对民力的重视和德治上。只是孟子提出人的性善论,而荀子则提出了人的性恶论,但无论性善或性恶都是为了强调礼乐和促使人向善。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