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0830字。
素质教育新学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学案
第一章 第一节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宁汉合流;北伐战争;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蒋介石建立独裁统治采取的各种手段;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政策及其特点;改订新约运动。
(二)能力目标
1.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性质的不同,进一步提高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形成透过经济现象分析其政治性质的能力。
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1)政治上:颁布《训政纲领》,实行一党专政。
开始:1928年二届五中全会。措施:建立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组织“中统”、“军统”特务组织;制定各种反动法令。实质: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2)军事上:新军阀混战。
战争: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影响: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蒋介石取得优势地位,为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基础。
(3)经济上:四大家族起家,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显著发展。
历史背景:①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财政。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③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④内战连绵。目标:建立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主要措施: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特点: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美国对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4)外交上:
基本政策:亲帝反苏。改订新约运动:目的:缓和人民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扩大税收,解决内战军费。内容:关税自主,领事裁判权问题。结果:关税上未取得对等权利;领事裁判权迟迟不能签约。评价: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与人民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重点、难点
1.对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政策及效果的评价
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一般有下列两种观点:一是积极作用为主,消极作用为次。另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为主,积极作用为次。关于积极、消极作用可作以下分析。
积极方面:法币政策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防止白银外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复苏发展,特别是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的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也有所发展。关税自主政策使列强承认了中国在关税上的对等权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消极方面:国民政府依赖帝国主义,便利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列强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官僚资本的形成,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民族工商业受到压制。
2.关于官僚资本
(1)基本概念:官僚资本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2)形成背景: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财政;倾销“过剩”商品,严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和农业生产;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扩张,使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加深。(3)形成过程:在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的同时,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的政治代表利用政治不民主、经济不发达的条件,运用国家政权力量,采取超经济掠夺方式直接导致其形成,它的形成取决于种种独占经济活动的完成。首先,四大家族垄断了金融事业。其次,垄断了全国的工商业和农产品购销。总之,1927年-1937年,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时期。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建立是官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又成为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4)官僚资本的特点: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与帝国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与封建主义相结合,具有封建性。(5)官僚资本形成的影响: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民族工商业日益萎缩,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