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17题,约9130字。
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 学者李治安认为,元朝总是在直接掌据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元行省侧中央集权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中纯的地方分权。这说明该制度
A. 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 行省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 符合历史趋势,适合国家治理的需要
【答案】D
【解析】“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中所说的制度行省制度既符合历史趋势,又适合国家治理的需要,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缺乏自主性之类的信单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的权力并不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照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明清两代统治者主动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 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差异导致了经营的不同结果
C. 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普遍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D. 苏州丝织业引领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私营机房和官营机房由于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经营结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两代统治者并未放弃传统的经济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的生产关系只是在个别城市产生而非普遍产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苏州丝织业属于资本主义萌芽,只是昙花一现,并未引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着的政策。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
A. 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
B. 发挥者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
C. 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
D. 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
【答案】C
【解析】“凭照”携眷入台政策等字眼是在强调中央对台湾的控制、管理在加强,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廷一直未全面解除海禁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海防前哨作用之类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凭照”携眷入台必然会加强对台湾的管控。
4. 清代乾隆年间,画家李方膺在《题画梅》中写道,“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作者的创作
A. 体现了当时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