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二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7题,约13270字。
安徽省蚌埠二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所有选择题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的相应位置,否则,该大题不予记分。
1. 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指出:“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这表明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家国一体固化
B. 体制尚未健全
C. 地方相对独立
D. 君主专制出现
【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是分封制的崩溃时期,“家国一体固化”不符合史实,排除A;春秋时期已经是奴隶社会的末期,“体制尚未健全”不符合史实,排除B;结合材料“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可知这体现了西周时期分封制的影响,诸侯再分封卿大夫,也按宗法制原则实行世袭,在分封制下,地方相对独立,故C正确;君主专制出现在秦朝,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从材料“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可以看出,在分封制下,地方相对独立,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到战国时期通过各国的变法,诸侯国地方相对独立的状态才逐渐改变。
2. 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
A. 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B.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之所以会出现字形歧异的问题,汉字出现多种写法,其原因正是由于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影响文字统一,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没有提到书写材料的变化,并且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仍以竹木简牍为主,故B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材料中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并不是说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反映的是战国时期一个字有多种写法,这说明文字并没有统一;再结合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3. 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