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18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打包18份 Word版含解析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西方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十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三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五单元 考纲要求但近几年全国卷考查较少的5个阅读课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一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及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线索要明]
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结果不仅打破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性,而且引发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同时也使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交汇的特点。具体可归纳出三条线索:
线索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3)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5)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导致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在官僚资本的压榨和国民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的险恶形势下,民族资本陷入困境。
第二单元西方的政治制度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西方与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三条知识线索:
线索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公元前8~前5世纪,在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与贵族奴隶主的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在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继续打击贵族特权、完善民主机构及鼓励公民参政等措施推动下,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它铸就了雅典的辉煌,为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奠定了基础。
线索二:古罗马法律体系
公元前6世纪以来,在罗马平民反对贵族专权的斗争中,在罗马扩张导致的不同民族的矛盾尖锐及经济社会纠纷日益增多的过程中,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体系的不断完善过程。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帝国统治,为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线索三: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发展演变
(1)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的17、18世纪,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后,逐步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君主立宪制,形成了责任制内阁。美国独立后,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三权分立制政体。
(2)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政体,德国1871年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3)四个国家因国情不同,形成了两种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但英德两国的君主立宪制又不尽相同,美法两国的共和制也各具特色,体现了世界各国政治文明的多元性、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相同的代议制基本特征,即选举、议会立法、权力制约与平衡等。
第3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2)雅典民主经历了梭伦改革的奠基、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最终确立、伯利克里改革的鼎盛时期,具有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和法律至上的特点。
(3)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创造了辉煌的希腊文明。
(4)古代罗马法经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到形成体系的过程。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而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则是罗马疆域不断扩大和统治地区民族众多、经济发展的结果。
(5)罗马法蕴含的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自然法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但罗马法是维护罗马奴隶制统治的法律,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线索要明]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
线索一: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线索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第19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2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4“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5“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指的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并不是纠正“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才是系统地纠正“左”倾错误。
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4.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953~1956年)
1.时间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