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14题,约5000字。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卷面分值:100分 考试时长: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①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
②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
③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 贯穿汉代
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4.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材料主旨是
A.允许社会流动具有积极作用
B.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尖锐
C.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D.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5.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