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第四学段高二历史期末模块考试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7题,约11830字,有答案解析。
莆田第六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第四学段
模块考试试卷高二历史(必修I)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 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
A. 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
B. “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
C. 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
D. 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血缘政治,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西周时期的分封宗法制是以血缘为中心制度、东周时期的军功授爵、秦末对王侯将相的贵族阶层提出了挑战及平民刘邦当上皇帝等,都是对“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的冲击,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彻底”说法错误;C项题干没有体现;D项不是题目主旨,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先秦和秦朝的政治制度•“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
2.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 政府部门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政府部门之间互相牵制
D. 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未体现政府部门之间各司其职,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政府部门之间的牵制,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体现了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是“家天下”的表现,体现了原始色彩,故B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国同治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A. 对皇权构成一定制约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D. 政事堂权力膨胀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唐代三省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三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政事堂权力膨胀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学生可以正确理解这说明中书门下对皇权的一定的制约,再注意排除教材的知识干扰,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4. 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这表明
A. 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
B. 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
C. 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
D. 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
【答案】B
5. 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A. 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
B. 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 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
D. 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前的对立”体现了内阁对于国家中枢机构运转的核心作用,故B正确;A项分权与材料不符;C项阶级对立错误。D中限制君主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内阁制
【名师点睛】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极端与黑暗时代。复习时把握—个“趋势”、注意两个“联系”、抓住三个“核心”。
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