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8题,约12400字,有答案解析。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学年历史科试题
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
A. 青铜兵器 B. 铁制农具 C. 祖先牌位 D. 皇帝宝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由于宗是一个会意字,所以这个字的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含义,题干中说 表示宫室屋宇,所以“ ”就有可能是摆在宫室屋宇内的祖先牌位,再结合我们平时所提到的祖宗、宗法制、宗庙等说法,就可以确定该选B。皇帝出现在秦朝,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故排除掉AD; 表示宫室屋宇,兵器象征战争,而战争不可能在“宫室屋宇”下进行,故排除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
A. 儒家思想的发展 B. 小农经济产生
C. 郡县制度的发展 D. 宗法制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儒学思想的发展、小农经济产生与材料无关,排除A、B;材料中指出因为分封制度,造成贵者有姓的局面,但到战国以后这种状况逐渐消失,因为郡县制的出现,导致这一状况的不复存在,因此C正确;宗法制度主要指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
【名师点睛】
依材料可知:有无姓氏是西周重视血缘分封原则选拔人才时代的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的郡县制,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所以战国时,平民也可以有姓氏,故和战国时平民逐渐可以获得姓氏这一历史现象关系最直接的应是受当时的选官、选才制度和标准变化的影响。
3.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唐代( )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C项正确;科举制限制了官员特权,而不是否定,A项错误;科举制主要把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B项错误;D是察举制选官标准,排除。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4.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 地方无选举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C
【解析】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直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