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件.ppt
教案.doc
课件共25张,教案约3610字。
北师大版高历史必修二
第1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学情分析
1、对学生的分析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这节课虽然没有很大的难度,但学生学习起来仍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们需要在分析图片的基础上概括出出现这些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2、课表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3、对教材的分析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三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的新生活”,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第三目“新社会的新习俗”描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习俗。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材料与图片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通过比较和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理解这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通过社会调查、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在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法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关注历史的发展,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增强历史的现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