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53题,约12170字。
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 命题人: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一分,共50分)
1.“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2.公元府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
A.“相地而衰征”
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燔诗书而明法度”
D.“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4.“百姓”一词,辞海注释:“书尧典:‘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郑注:‘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周语富辰曰:‘百姓兆民’ ”材料中的“百姓”是指
A.奴隶主贵族 B.战国的“平民”C.封建地主阶级 D.西周的“国人”
5.秦以前有宗法,秦废封建,宗法与之俱废,萧何定九章,乃变为户法。宗法以宗为单位,户法以户为单位。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
A.人口增长迅速 B.商品经济发展
C.专制权力加强 D.儒学成为正统
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研究的主题说明了( )
年代 道、路、省 州数 郡国数 县、邑、侯国 户数(万)
西汉平帝(1-5) ------ 13 103 1587 1223
唐贞观十三年(639) 10道 358 ---- 1551 缺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15道 ---- 328 1573 841.3
宋开宝(968-975)末 ------ 297 ----- 1086 309
宋宣和四年 26路 288 ------ 1234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变迁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
7.历代王朝不断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职能类别分组不正确的是
A.御使、刺史 B.丞相、参知政事 C.太尉、军机处 D.郡县、行省
8.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