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第一次:激情燃烧的岁月——赫鲁晓夫改革;第二次:人在旅途——勃列日涅夫改革;第三次:跟往事干杯——戈尔巴乔夫改革。含有配套教案与练习。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一、学生课前准备
1、自习时间,结合预习案预习本节课知识,梳理出苏联经济改革的发展历程;
2、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总结;
二、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由视频《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引导学生感悟苏联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学习目标展示】
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失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失败原因和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失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及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学生继续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中国改革与苏联“三夫”改革的异同,继续掌握比较法。
(2)通过教材和老师提供的史料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继续掌握历史史料分析法,能对史料进行分析、概括,提取有效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苏联的改革及其失败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值得深刻反思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大事,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也有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分析和认识它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整体感知】梳理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历程
教师总结:斯大林经济体制弊端: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过快,轻工业、特别是农业无从发展;农业全盘集体化;人民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提高。特别是二战后,弊端日益暴露。
教师引导:通过回顾了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我们得出如下结论:苏联的经济改革势在必行。
教材讲解
(一)赫鲁晓夫改革
问题一:赫鲁晓夫为什么进行改革?(让学生回答)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