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期高二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有27道题,约5550个字。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期高二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周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于
A.礼乐文明崩坏B.井田制度瓦解C.分封制度崩溃D.铁器牛耕使用
2.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3.“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A.本质上是爵位之争B.维护了当时的分封制
C.瓦解了当时的宗法制D.促进社会制度变革
4.“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依据材料最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认为王国制、郡县制各有利弊B.反对过分削弱地方权力
C.猛烈抨击君主专制高度集权D.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
5.右图5为1971年陕西省礼泉出土的尉迟夫人墓志铭拓本,显示的部分文字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夫人苏氏墓志之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唐朝时设司徒管理地方藩镇
B.当时唐朝社会盛行篆体书法字体
C.尉迟是以少数民族部落名命的姓
D.鄂国忠武公夫人是苏姓女子的爵号
8.《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白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这反映了
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9.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
A.秦朝丞相B.汉朝刺史C.元朝御史台D.明朝提刑按察司
10.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貲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
A.实行察举制B.颁布推恩令C.设刺史监察D.建“内外朝”制度
11.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环境之险。但清代学者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对上述两种观点,下列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A.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评价标准方法不同则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都具有主观性,无参考价值D.均为第二手史料须考古学支持
12.唐代赵蕤说,“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为天下之人强掩弱、诈欺愚,故立天子齐一之。为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这反映出
A.古代政治制度总是相伴而生B.作者对早期政治存在一定的误解
C.君主制度的目的为社会公平D.唐人对早期政治制度有深刻见地
13.《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日微富室,二日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A.维护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14.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以推知
A.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B.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
C.中医临床固守辨证施浩D.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