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二中高2017级高二下期中期考试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有27道题,约5890个字。
高2017级高二下期中期考试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范围:必修三全册,必修一第1、2课,选修一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2.《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做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B.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C.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决定亲疏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3.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官僚政治延续了这一原则D.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4.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四季时序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而《春秋》一书中记载了鲁桓公四年春在郎地狩猎的事情。这反映出
A.《春秋》作者对历史有价值观评判B.古代统治者尊重自然规律
C.古代先民缺乏自然科学知识 D.《春秋》作者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
5.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材料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礼法并重C.仁政思想 D.礼治为先
6.“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周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亲”,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这反映出
A.民主思想的出现 B.天命观念的成熟
C.王道学说的风行D.人文精神的跃动
7.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D.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8.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
A.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B.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
C.仁政成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D.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