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海南省高中历史必修三1-21课集体备课共案共21课时
人教版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doc
必修3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法和戏曲艺术.doc
必修3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doc
必修3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doc
必修3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doc
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
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oc
必修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
必修3第17课毛泽东思想.doc
必修3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doc
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
必修3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doc
必修3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doc
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
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doc
必修3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
第7课 启蒙运动.doc
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oc
课题名称: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模块及章节:必修3第一单元
备课时间:2015.09.2 学科:历史 备课组:高二
主备教师:陈翠玉 备课组长:陈翠玉 组员:符友章 王家显 教师二次备课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辅助手段: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
教学过程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学生:儒家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
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
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课题名称: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程模块及章节:必修3第一单元
备课时间:2015.09.2 学科:历史 备课组:高二 主备教师:陈翠玉 备课组长:陈翠玉 组员:符友章 王家显 教师二次备课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用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的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
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 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