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教案8
- 资源简介:
约3020字。
课标要求: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考纲要求:商鞅变法
§复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难点: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和启示:春秋和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特征(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是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1)社会经济:①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繁荣;②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并且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例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出现。
(2)政治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要求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各国纷纷开展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
(3)军事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4)文化方面: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尤其是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复习新课
一改革的历史背景
1.商鞅变法大的社会背景
(1)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社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周天子失去了号令天下的能力,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各个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具体情况如下(商鞅变法前):
时间 国家 改革者 变法内容 作用
春秋 齐国 管仲
改革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
经济: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鲁国 初税亩 经济:“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 魏国 李悝
变法 经济:“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保护小农经济
法制: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
楚国 吴起
变法 政治: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 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其它诸侯 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 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齐国“相地而衰征”的含义:“衰”即等级次第;含义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初,为开始的意思;税亩就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履亩而税”的含义是:按亩收税,不分公田、私田,凡
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三者的实质是:以赋税制度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制。
2.秦国自身的条件和因素
(1)必要性:①秦国地处西陲,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虽然称霸西戎,步入了强国的行列,但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②公元前4世纪亲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制定户籍制度等,但秦国的整体面貌无根本改观。
(2)可能性
△自身的有利条件:①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权力集中)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法家学说)③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民风质朴与尚武精神)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