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教案7
- 资源简介:
约5850字。
第二讲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通过对商鞅变法前的争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运用了解——理解——见解三步法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历史小话剧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成功的原因,运用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重点难点与难点:
1.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必要性及商鞅在军事方面、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
2.认识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授课时间:2课时。
新课导入:
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这是我们熟悉的战国七雄,战国也是由于它们之间连年不断的战争而得名,在这些连年战争中,最终一个国家脱颖而出,完成了统一,这就秦国,那么为什么最后是由秦国来完成了统一,谁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生答:商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商鞅到底做了些什么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教学主体:
一、变法大背景: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
(一)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1.政治方面:(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2)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经济方面:(1)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2)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3.军事方面: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4.思想方面: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的实践准备
1.管仲改革(春秋时期):
(1)管仲其人: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许多领域都有卓著的建树。齐桓公即位后,经鲍叔牙推荐,用管仲为相,被尊称为“仲父”。管仲从政40多年,其生平事迹和思想言论主要记载于《左传》、《国语》、《史记》等。他一面强调“法治”,一面肯定道德教化,重“礼”“法”和发展经济。在齐国实行政治经济改革,从而使齐国国力大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也被后人誉为名相。
(2)变法内容:“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好坏、产量征收实物税)
知识链接:鲁国“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私田大增使得占有者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
(3)变法特点:主要针对在经济基础方面,没有触及到上层建筑,维护奴隶制统治。
(4)变法影响:①对齐国:增加了财政收入,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②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
2.魏文侯变法(战国时期):
(1)李悝变法:李悝,战国时魏国人,著名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政治方面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强调法治,制定《法经》;在经济上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在当时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引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
(2)吴起变法:吴起,卫人,少时“家累千金”,后破产求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