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80字。
《梨园春秋》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梨园春秋》是高中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的最后一课。 编者把本课内容放在本单元最后一课,既是把它当作本单元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想以本课作为对前面四个部分的一个总结,要求学生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的认识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并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思想文化发展关系的认识.
2、知识体系: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戏曲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教材共分三目:大傩之舞、南戏与杂剧以及徽班进京,以此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辉煌的戏曲艺术成就。
3、课标要求与重难点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基础,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戏曲产生发展的原因和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成就。 基于学生对我国古代戏剧发展历程了解很少的状况,结合课标要求,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两个方面:一是戏剧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是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成就。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理解会存在一定难度,把这两个问题确定为本课难点是合适的。
(二)教学方法:
1、设计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及其学习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能够学习什么和怎样去学习,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作用。并注意发挥教师重要的导向作用,设计一些有思考力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说明其艺术成就,理解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与戏剧文化盛衰的关系。通过材料阅读和观察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情境设置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及多媒体的直观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分析戏曲发展原因及其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渗透学习掌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