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80字。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知识梳理】
一、形成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2.社会原因:大变革时代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各阶级、各学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一个平台。
3.政治原因: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网罗人才,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4.教育方面:私学兴起使教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
二、百家争鸣
(一)儒家
1.孟子
(1)孟子其人:孟子,名 ,邹国人,是 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
(2)思想主张
①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
内容:要求统治者以 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发展:提出“ ”的主张。
实现途径: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 。 、 、 是国家的三件宝物。
②性善说(道德思想,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 、 、 、 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③义利观(道德思想):
倡导“ ”;他强调先 后 、舍 取 ;要求人们应具有“ ”的人格精神。
影响:“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
(3)地位及影响
①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们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唐代以后,《 》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 》、《 》、《 》、《 》)之一,孟子被称为“ ”,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
(1)荀子其人:荀况是 末期赵国人,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
①哲学思想(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 ,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 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 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
②道德思想——“性恶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顺从人的本性就会引发争夺和暴乱,所以 和 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③政治思想——“礼法并施”:
内容:认为治国应以 为主,礼法并施。
来源:继承 ,吸收 .
(3)思想特点及影响
①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②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家
1.墨子其人:墨子,名 ,战国时期 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兼爱”(哲学的中心概念)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