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30字。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
概述:20世纪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的强烈愿望,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一、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
经济上: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政治上: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思想上:西学东渐,国人的思想得到启蒙;
2、孙中山思想主张由改良转变为革命:
⑴.1894年孙中山以《上李鸿章书》一文,上书李鸿章,企盼李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
⑵.上书未被理睬及清廷的倒行逆施使之醒悟“和平之法无可复施”;
⑶.放弃改良主张,走上革命道路;
3、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来源:
⑴.近代西方政治和社会革命的影响;
⑵.受民主、独立、人权、平等、自由等观念影响;
⑶.总结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阶级分化、财富分配不公等弊端。
二、民族、民权、民生
1、创立革命组织——兴中会与中国同盟会:
⑴.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含义:振兴中华)
⑵.成立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等在东京成立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孙中山任为总理,
⑶.同盟会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⑷.三民主义: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将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⑸.三民主义内涵:
①.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义包括: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P56第一段小字)
史料一:“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分析:
内涵:民族主义体现孙中山采取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张。
进步性:反映了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人民和清政府的矛盾,把满洲贵族和广大满洲人民区分开来,和当时民族复仇主义划清界限。采取暴力革命道路,从而和改良派划清了界限;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是无法真正实现民族独立的)
影响: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没有真正获得民族独立,帝国主义依然统治着中国,
——《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1906年
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