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30字。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导火线和全面发动;红卫兵运动;“全面夺权”;二月抗争;刘少奇遭受迫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林彪反革命集团;“九一三事件”;国民经济的破坏和复苏;“批林批孔”运动;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四五”运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2)培养学生概括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背景、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阐释表格型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从材料的对比中寻找历史现象的特点,从材料的联系中发掘其共同本质。
(2)通过背景材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联系起来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指导学生搜集课外历史材料和做社会调查的方法,以及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通过对毛泽东历史功过评价,指导学生掌握划阶段、分方面,既要两点论,又要重点论的历史人物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红卫兵运动”和“二月抗争”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不盲目,独立思考,敢于坚持真理的人生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2)二月抗争(3)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及其覆灭
2.难点:(1)“文化大革命”发生原因(2)“文化大革命”教训
[学生分析]
这一章的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较为陌生。他们大多生于80年代,长在90年代,所以无法理解那个年代,对于他们“文化大革命”是一种遥远,是一种神秘!
[教学准备]
1、文革时期毛泽东像章、毛主席语录、郭沫若诗句、电影《周恩来》
2、上课前一周布置络书籍影视作品以及参观访问等形式搜集打探“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史料
[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创设情境和引导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师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指导性,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动性,是自我发现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