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70字。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同盟会及三民主义;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三民主义的实践;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主要内容、进步性;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理解: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分析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二、过程与方法
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理解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二)教学过程
【复习】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救国之路
代表 基本主张 实践效果 特点
抵抗派 林则徐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末付诸实践 旨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良的办法,使中国免受列强侵略,从而摆脱危机。
洋务派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末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甲午战争失败宣告其破产;
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早期
维新派 郑观应
王韬
冯桂芬 发展民族工商业,商战;
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
实行君主立宪。 末付诸实践
维新派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挽救民族危机;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实行君主立宪。 思想启蒙;
最后失败。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