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8道小题,约12280字。
共28道小题,约12280字。
江西省九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卷面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I卷(共5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山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中)
1. 《左转•召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
A. 严格的等级关系 B. 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并未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是商朝的政治统治特点之一,材料中只体现西周的等级制度,未体现神权色彩,排除C。血缘与政治相结合指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与材料强调西周的等级制度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西周政治制度的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 假如时光倒流,回到先秦你发现有人正在给大家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借以宣传他的思想主张,那么他可能是
A. 主张以德治国 B. 认为万物相对
C. 主张变法改革 D. 反对不义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韩非认为为人君者,一味固守先王之道以治理今世众民,正如守株待兔一样,故他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主张变法改革,故C项正确。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强调变法改革不符,排除A。B项是道家的辩证法观点,与材料强调变法改革不符,排除。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强调变法改革不符,排除D。
3. 《史记》中记载了诸子百家一些代表性人物的言行事迹,其中将孔子列入“世家”,将老子、韩非子、仲尼弟子、商君、苏秦、张仪、孟子、荀卿、吕不韦列入“列传”。对这一做法的解释,下列哪个较为妥当
A. 如实反映先秦时期诸子的政治地位
B. 说明司马迁是独尊儒术的代表人物
C. 反应汉武帝时代儒家受到特别推崇
D. 说明纪传体史书要以人物为中心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和老子、韩非子等都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员,但把孔子列入“世家”,说明儒家受到汉代统治者的特别推崇,故孔子地位特别高,C项正确。先秦时期诸子的政治地位最高的是韩非子等,排除A。司马迁的《史记》属于史书,史书的记述的内容受政治文化的影响,不能推断出司马迁是独尊儒术的代表人物,排除B。D项说法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
4. 我国汉字形体的演变可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下列属于古文字阶段的字体是
①甲骨文 ②金文 ③楷书 ④行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汉字,金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故甲骨文和金文属于古文字,故①②正确,选A。楷书和行书属于隶楷阶段,排除③④,排除BCD。
5. 唐朝中央政府中,负责决策和执行的机构分别是
A. 中书省、尚书省 B. 中书省、门下省
C. 门下省、尚书省 D. 宰相府、门下省
【答案】A
.....................
6. 一般认为,今天中国省制起源于元朝。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地区是
A. 陕西 B. 云南 C. 河北 D. 河南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其它地方设行中书省,故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
7. 两汉期间山东的邹、鲁两地流行一句俗谚:“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这里的“经”是指哪一类图书文献?
A. 医卜历算 B. 谶纬图箓 C. 诸子百家 D. 诗书礼易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给子女留下满筐的金子,不如教他们学好一 部经书,其中经是指诗书礼易,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经是诗书礼易,而不是医卜历算,排除A。谶纬图箓是禁书,与材料强调经是诗书礼易不符,排除B。诸子百家是指学派众多,与材料强调经是诗书礼易不符,排除C。
8. 《朱子大全》中写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表明朱熹
A.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B. 重视社会伦理和修身
C. 强调教育循序渐进 D. 提倡格物致知的方法
【答案】B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