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0题,约8830字,有答案解析。
1. 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 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 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C. 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D. 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可以得出,西周的分封制打破了部落分封的体制,使得不同部落的人杂居相处,促进了血缘族体的瓦解,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矛盾问题,A不正确;材料做法有利于文化的融合,但“一致”说法不正确,B错误;C与材料无关。
2. 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西汉司马迁 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改革开放前某学者 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报复。
近年来的最新研究 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
A. 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
B. 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
C. 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
D. 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司马迁是从个人性格和变法的特点的角度研究,材料二是从阶级属性的角度研究,材料三则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研究,由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由此可知,三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得出了三个不同的原因,A正确;BCD说法均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史学常识,对于历史研究和史料运用,要求学生明确,历史研究往往带有主观色彩或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不能直接作为史料加以运用,应该加以考证。
3. 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人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 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 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B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平民官员比重增加,不能得出是否优秀的结论,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人数的激增,阐述的是官员来源的构成,C不正确;科举制没有对贵族子弟进行限制,D不正确。
点睛: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依据,打破了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得身份地位比较低下的平民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当官,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4. 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日本九州,以物易银。同时,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也经由马来西亚流向中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 政府推动白银货币化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符合题意;AB均与材料无关;D与史实不符,新航路的开辟最大受益者是西方国家。
5. 1865年李鸿章上书总理衙门主张:“铁路与铜线,事同一律,万难允许”。1875年李鸿章正式提出,铁路电报等西方新式物件,要“酌度时势……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导致李鸿章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 清政府开始自强求富的改革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
C. 西方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重
D. 资本输出导致自然经济解体
【答案】C
【解析】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得出,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因此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抵抗外来侵略,C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不是清政府的态度,A不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主要是在轻工业部门,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D不正确。
点睛: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不断加剧,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面临内忧外患李鸿章等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并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促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6. 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实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