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8届高三考前热身考试(最后一卷)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16道小题,约7630字。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8届高三考前热身考试(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1. 殷墟卜辞中的“东土”一般认为是指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包括苏北、河北的部分地区。根据考古发现,商代晚期“东土”地区商文化聚落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
A. 分封制开始显现作用
B. 商受到周威胁而被迫东迁
C.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 区域文化融合的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 材料没有提到作为地方管理制度的分封制,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反映“东土”是因为周的威胁造成的,排除B;结合所学,夏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由材料“东土”地区商文化聚落逐渐增多,说明商文化在"“东土”的扩散与融合,故选D。
2. 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A. 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 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C. 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D. 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答案】C
【解析】察举制以“孝、廉”为选官依据,这体现了儒学的地位,“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并不能说明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故A错误;察举之士“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与扩大统治基础无关,故B错误;“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体现了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说明当时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士族门阀遭到抑制,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授试以职……参加考试”,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
A. 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 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
C. 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D. 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
【答案】D
【解析】元朝的大运河不再以洛阳为中心,而是“都城”大都直接通往杭州,这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反映的是政治中心的转移,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治重心转移而非经济重心的转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隋朝和元朝时经济形态尚未变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是二者的共同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 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政府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其中,“冲”指地当孔道,“繁”为政务纷纭,“疲”是赋多逋欠,“难”指民风刁悍、命盗案多。对此划分的合理解释是
A. 清代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 清朝统治仍有贵族等级色彩
C. 清朝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特点
D. 政府以发展交通为首要任务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来看,说明清朝政府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管理,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