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4题,约12100字,有答案解析。
福建省2018中考试卷历史试题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据考古发现,半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
A. 种植水稻
B. 种植粟
C. 建造干栏式房屋
D. 使用青铜器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故A不符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故B符合题意;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故C不符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不会制造青铜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 小游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西周、王、侯、制度。他研究的内容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由此可见,题干的“西周、王、侯、制度”与分封制有关,故A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干的“西周”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科举制是隋朝首创,故C不符合题意;行省制是元朝的政治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 下图所示内容中的“圣人”的指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图中的“弟子规、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由此可知,图中所示内容中的“圣人”的指孔子,故B符合题意;老子、墨子、韩非子与图中的“弟子规、仁”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 统一文字
B. 焚书坑儒
C. 独尊儒术
D. 张骞通西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此确立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C符合题意;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措施,故AB不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不属于思想方面的措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5. 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举
A. 促进了民族交融
B. 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 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D. 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在北魏之前,故B不符合题意;北人南迁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故C不符合题意;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没有统一南北。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判断题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选择正确答案。
6. 下列可印证唐朝时期中印友好往来历史的是
A. 遣唐使
B. 玄奘西行
C. 鉴真东渡
D. 唐招提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遣唐使大批来到中国。故A不符合题意;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故B符合题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故C不符合题意;唐招提寺是鉴真东渡日本后修建的,与中印友好往来无关。故选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 1271年,他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元。“他”是
A. 耶律阿保机
B. 完颜阿骨打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