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3710字。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北京101中:邢秀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成因的分析,学生逐渐形成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定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为主,采用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师 生 设计意图
导入 1945年4月25日美苏军队会师易北河
提问:他们脸上是什么表情,意味着什么? 思考并回答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出示雅尔塔体系的内容。
概括讲,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是:
1.划定势力范围。在欧洲:西欧仍旧保留资本主义,东欧则为苏联势力范围和利益范围;德国由美英和苏联分区占领(后来变为西德属美英,东德归苏联)。在亚洲:外蒙古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中国的华北为美英的势力范围,中国的东北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归苏联,日本本土为美国势力范围。
2.建立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联合国,并确定以 “大国一致”的原则作为安理会运作的基础。
3.战败国的殖民地和领地由联合国实行托管。
(2000年第一期《历史研究》《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
提出问题:分别分析它体现了什么原则? 思考,回答问题:两分天下、和平合作、大国强权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讲、思考、质疑
1.视角一:政治争夺 出示材料:“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不久刚被盟国的胜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罩上了阴影。没有人知道,苏俄和它的共产主义国际组织打算在最近的将来干些什么,以及它们扩张和传教倾向的止境在哪里,如果还有止境的话。 ” ——摘自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富尔敦演说”
思考:当共同敌人消失时,朋友还可以是朋友吗?铁幕有何特点?铁幕覆盖下的世界指的是什么?
1945年6月-1946年8月,苏联多次要求土耳其同意在黑海海峡建立军事基地。
保障国家安全战略
为什么苏联觉得如此不安全?
“二战”后,美国不但垄断了原子弹,还拥有1200多万军队, 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
对抗升级: 从个别领导人的互相指责成为明确的把对方当敌人的外交政策,从盟国到敌人
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
(摘编自余伟民 主编《冷战是这样开始的》P 174)
“苏联现在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没有苏联参加,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解决任何重大的国际关系问题。”
——莫洛托夫 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论从史出的习惯;理解历史必然和偶然之间的联系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