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练习试卷(30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岳麓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2.63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3/20 18:52: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30份打包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单元检测: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1.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1.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1.4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1.5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1.6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2.10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2.11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2.12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2.13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2.7 新航路的开辟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2.8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2.9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3.1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3.15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3.16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3.17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4.18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4.19 经济体制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4.20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4.21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5.23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5.24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5.25 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5.26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Word版含解析.doc
  单元检测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齐世荣在其《世界史》中指出,哥伦布的航行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面的,从而出现了一个既饶有兴味又耐人深思的历史“假若”的问题:幸亏哥伦布作了错误的估计,假若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一定发现不了美洲新大陆。这说明(  )
  A.历史的假设结论,本身并不具有历史意义  
  B.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与历史的主观动机相符合 
  C.历史的假设结论,需要还原历史加以证明
  D.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超乎当事历史人物的估计
  【解析】 A项观点错误。B项观点片面,也不符合材料之意。C项观点本身正确,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材料表明,哥伦布的航行计划认为向西航行是西欧到亚洲去的捷径,实际上这是错误的,但这个“错误的计划”,导致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是他不曾想到的,故D项正确。
  【答案】 D
  2.“各种圈养的动物,尤其是马、牛和羊,是东半球的一个重要贡献。美洲大陆没有可与之媲美的动物,那里的美洲驼和羊驼价值较小。东半球的谷类植物也很重要……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从这一叙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
  A.美洲的发现对世界作出的贡献为单向性
  B.人类及动植物的混合主要表现为单向性
  C.新航路的开辟对美洲而言利大于弊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物种混合
  【解析】 C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A、B项观点错误。材料表明,伴随着美洲的发现,其他大洲的动植物也传入美洲,故D项正确。
  【答案】 D
  3.有学者指出:“大工业的兴起开创了资本主义的全盛时代,工厂制度的确立是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这一“成熟阶段”的起点是指(  )
  A.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B.英国顺利完成工业革命
  C.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
  D.发电机、内燃机研制成功
  【解析】 随着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和发展,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于是催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故C项符合题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此时机器大工业尚未出现,排除A;机器大工业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B、D项在时间上较晚,不符合设问中的“起点”。
  【答案】 C
  4.英国小说《西比尔》中描述工业革命称:“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富人和穷人。”这段话实质反映出(  )
  A.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加剧
  B.殖民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
  C.工业革命后阶级分化严重
  D.殖民统治阻碍了文明融合
  【解析】 A、B项观点正确,但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观点错误。抓住“两个民族”“富人和穷人”等信息可知,材料说的是工业革命促成了两大阶级的对立,故C项正确。
  【答案】 C
  5.19世纪中叶,欧洲一位农民的以下这番具有讽刺意味的感想,在海外的千百万农民中一再引起共鸣: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
  贤哲告诉我大车行驶不需马拉,
  富丽堂皇的船只无帆无风也能航行得像箭一样快,
  神奇的医生能截肢而病人却不叫唤也不痛,
  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能在一瞬间传遍世界,
  镰刀自动收割,纺车自行转动,铁犁自动开沟,
  而我们仍像过去一样渴望得到面包。
  这反映了当时海外的农民(  )
  A.对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极为不满
  B.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进步
  C.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现状极为不满
  D.不能充分利用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在此过程中既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至海外,又冲击了海外落后的生产方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农民的生产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需要,农民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故C项正确。“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对先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描述可以排除B、D项。
  【答案】 C
  6.1867~1913年,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等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主要进口商品。由此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
  A.重视商业发展  B.农产品商品化
  C.小农经济解体  D.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 从材料给出的贸易结构来看,在烟台出口的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及简单的手工艺品,而进口产品除了鸦片外大多是工业品,这说明中国已逐渐成为外国的工业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项只反映了整个材料的部分内容;A、C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项完整体现了材料所反映的变化。
  【答案】 D
  7.美国现代史学家芮玛丽在其著作《同治中兴》中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这就是同治中兴。”“同治中兴”   (  )
  A.主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B.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修补能力
  C.领导人物有奕诉、李鸿章等 
  D.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解析】 “同治中兴”是指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1 874年)的一个中兴阶段,其主要表现为主张学习西方近代技术的洋务运动的开展。“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中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洋务运动中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技,B项不准确;D项本身错误。
  【答案】 C
  8.19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茶叶出口锐减,对此《农学报》在一篇《议起闽茶》的文章中称:“印度锡兰之茶,所以能胜于中国茶者,因有近来新机、新法制造之速效也。”由此可见    (  )
  A.中国近代茶业欲摆脱对海外市场的依赖
  B.国人对于引进先进技术的认识有所提高
  C.印度在国际茶业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D.洋务派开始创办近代机器大工业
  【解析】 从材料来看,当时印度锡兰茶业在国际市场中胜单元检测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21年瞿秋白在苏俄考察时,曾在日记里记录:回忆一月间我们头一天到食堂去吃早餐,看见人人吃完之后,把所剩下的面包、糖、牛油,或是用盒子装,或是用纸包起来,每个人都自己带回去;我们还笑他们真可谓穷极了;不想到午餐的时候,人人都有面包、糖、牛油,独我们3人没有,后来打听才晓得早晨所给的东西是整天的。与材料描述的情境相关的背景包括   (  )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②食物配给制的推行
  ③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解读材料可知,此时实行的是食物配给制;再结合时间信息“1921年”可知,此时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排除③。新经济政策规定废除实物分配制,与材料不符,排除④。故选A。
  【答案】 A
  2.列宁指出:“国家受到严重的破坏,无产阶级被多次几乎是超越人力的紧张情况弄得筋疲力尽,我们要在这样的条件下着手最困难的工作,给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奠定基础,建立起工业同农业间的正常商品交换。”这里列宁    (  )
  A.强调十月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
  B.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彻底推翻
  C.设定了后续经济体制的基本改革方向 
  D.对国内所面临的困难的估计过于悲观
  【解析】 由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国家的破坏十分严重,无产阶级也被“超越人力的紧张情况弄得筋疲力尽”,因此列宁认为必须改掉这一弊端,“建立起工业同农业间的正常商品交换”。这实际上是设定了后续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故选C项。
  【答案】 C
  3.斯大林模式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一致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反面证明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斯大林模式阻碍了苏联的现代化建设
  D.斯大林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中,片面追求公有制,排斥市场经济,这从反面证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与发展生产,故B项正确。
  【答案】 C
  4.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 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B.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进程
  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答案】 D
  5.“涉及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全面危机,不仅涉及生产领域,而且涉及流通、分配等领域。”材料从侧面反映了1929年经济危机(  )
  A.来势汹汹  B.范围广
  C.破坏性强  D.持续时间特别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材料说明1929年经济危机影响的地理范围和领域十分广泛。
  【答案】 B
  6.1921~1929年世界工业年均增长率为207%,而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仅为0.7%。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世界经济一片繁荣
  B.工业发展迅速,贸易增长缓慢,容易造成生产过剩
  C.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工业化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D.殖民地的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居主导地位
  【解析】 依题干信息可知,世界工业年均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这说明工业生产远远大于需求,这容易造成生产过剩,因此本题选B。
  【答案】 B
  7.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在1926年作的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中表明,国内占人口总数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的社会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的社会财富达33%,而占人口总数87%的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小店主)只占有8%的财富。这造成了    (  )
  A.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B.贫富差距过大,国内市场狭小
  C.劳资阶级对立,社会革命不断爆发
  D.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国际贸易活跃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背景。依据材料中数据可知,美国贫富差距过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会造成国内市场狭小的局面。因此,本题选B。
  【答案】 B
  8.胡佛曾说:“联邦政府的职能在于维持这样的平衡,而不允许任何的个人或集团享有特权。它只能扮演一个规范性的角色,而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参加者。”这表明胡佛  (  )
  A.维持了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B.主张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活动  
  C.坚持实施“自由放任”政策 
  D.坚持联邦政府享有绝对特权   
  【解析】 由“联邦政府”“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参加者”等关键信息可知,胡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固守“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因此,本题选C。
  【答案】 C
  9.
  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禁酒令》,规定一切生产、销售、饮用酒类的行为非法。而1933年12月5日,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21号修正案将“禁酒令”正式废除。从经济方面考虑,罗斯福废除禁酒令的主要原因是  (  )
  A.美国人酗酒成风
  B.笼络选民,稳定人心
  C.增加幸福感
  D.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解析】 依据材料中所提供时间“1933年”及时代背景可知,此时美国处于经济危机期间,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扩大就业渠道,刺激社会消费,再结合图单元检测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1949年建立的国家之所以叫人民民主专政,而不叫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它被看作一种混合形式,以适应从战后恢复到建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环境。以下说法不符合“过渡时期”情况的是  (  )
  A.人民包含了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B.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
  C.过渡时期在经济上呈现多种所有制并存局面
  D.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过渡时期结束
  【解析】 “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具体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随之建立起来的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革命是指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社会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故B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2.图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发行的特-13邮票《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第四枚“石油”。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
  A.我国重工业基础非常雄厚
  B.到1955年“一五”计划已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图片反映了“一五”计划的有关信息,回顾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时我国工业基础很薄弱,A项有误;“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B项有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确立,从图片右下角的时间信息“1955”可判断C项有误。故答案为D。
  【答案】 D
  3.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个体经济则由72%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这主要是由于   (  )
  A.我国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B.“一五”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个体经济不符合中国国情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到1957年时,以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私有制经济比例很小。这主要是因为1953~1956年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私有制经济改造成为公有制经济,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答案】 C
  4.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是由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的。其中主观条件是   (  )
  A.我国生产力十分低下,经济实力相当薄弱
  B.我国有着中央集权、高度统一的历史传统
  C.苏联计划经济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D.计划经济被看作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
  【解析】 在当时的认识中,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被看作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区别,建设社会主义而不搞计划经济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A、C项是客观条件,B项与新中国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关系不大。
  【答案】 D
  5.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构想中,农业地位明显上升,原先作为基础和重点的工业化被排在农业现代化之后而居第二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的进程遭受严重挫折
  B.“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C.正确认识四个现代化的关系
  D.接受了苏联失误的教训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抓住材料中的“20世纪60年代”判断,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受“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自然灾害影响,农业萧条,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国家从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特别是调整比例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重视农业。
  【答案】 B
  6.万里同志曾说:“中国农村改革,没有邓小平的支持是搞不成的,1980年春夏之交的斗争,没有邓小平的那番谈话,安徽燃起的包产到户之火,还可能会被扑灭。光我们给包产到户上了户口管什么用,没有邓小平的支持,上了户口还可能被‘注销’的。”万里这番话主要表明(  )
  A.1980年农村经济改革尚不到时机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充满波折
  C.安徽农村包产到户具有探索意义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多次反复
  【解析】 材料主要表明从安徽开始的包产到户的做法在当时遇到的阻力很大,面临被否定的可能,由于邓小平的支持和肯定,这一做法才能由安徽逐渐在全国得到推广,故选B。
  【答案】 B
  7.1985年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来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实行责任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