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1-3.20考点集训(打包20套)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1_3.20考点集训(打包20套)新人教版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10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52.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11近现代世界科技硕果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53.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12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54.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55.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14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56.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15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57.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16毛泽东思想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58.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17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59.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18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0.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19“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1.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51.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20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3.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2.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3宋明理学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4.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5.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5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6.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7.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7启蒙运动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8.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8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9.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9辉煌灿烂的文学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70.doc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点集训 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士阶层的兴起 D.“学在民间”
【解析】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战争的残酷性,而“宽容”主要指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社会上涌现出诸子“百家争鸣”,故选A项。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排除B项。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排除C项。“学在民间”在春秋晚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排除D项。
2.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A)
A.社会分化加剧
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C.民本思想盛行
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主张各不相同,代表了不同阶层的利益,这正是社会分化加剧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体现了“百家争鸣”,“礼崩乐坏”缺乏足够信息支撑,故B项错误。儒家、墨家的确有民本思想,但材料中只具体提及兵家、农家、纵横家的主张,称民本思想盛行缺乏足够信息支撑,故C项错误。D项,材料里面提到了道家,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不能称其注重实用。虽然部分流派注重实用,但称诸子百家注重实用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3.(2016长郡)传统儒家观念认为,孔子是个复古而保守的人,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近代思想家却竭力证明孔子的思想有较多创新,相比西周的主流观念有了很大突破。下列各项可以用来论证孔子思想创新的是(C)
A.非礼勿视
B.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C.有教无类
D.敬鬼神而远之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创新,A、D承袭西周的思想;B项出自《论语》,为孔子的弟子的言论;C项“有教无类”为孔子首创。故选C。
4.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义。孔、孟对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A)
A.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孔子的思想
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
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3 宋明理学考点集训 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2016一中)北宋统治者以文立国,士人议论朝政改革的同时在学术上也有创新。宋仁宗时,《五经正义》或《九经正义》已不能保持学术垄断地位。北宋学者从推翻《正义》,怀疑汉儒训诂,直到贬斥孟子,在思想界形成疑古的学风。北宋学术新风气的出现(A)
A.为理学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B.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瓦解
C.反映了北宋政治渐趋腐朽
D.标志着北宋治国方略的转变
【解析】材料中“创新”“《正义》不能保持学术垄断地位”“疑古”等内容反映的是经学地位无法维持,再加上时间是宋仁宗时,所以答案选A。
2.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无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这主要反映出(D)
A.宋明时期对外来文化的抵制
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
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张载和朱熹的思想都吸收了佛教思想,故选D项。佛教思想源于印度,材料反映了两位理学家的思想都含有佛教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B项所述仅为表面现象,未反映出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明清之际儒学的具体内容,未能体现出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故C项错误。
3.“北宋五子”之一的程颢有几句名言:“万物莫不有对”“自然之理,生生不息”“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这最能说明(A)
A.儒学变得更加具有思辨性
B.程颢是理学的创立者
C.辩证法是理学的哲学基础
D.他是唯物主义思想家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是儒家在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儒家思想因此而更具思辨性,题干材料“万物莫不有对”“自然之理,生生不息”“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能够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故A项正确。
4.程颐说,之所以要求“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是为了积累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终知天理”,即了悟到伦理本体。这说明(B)
A.理学家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B.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5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考点集训 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大约两千五百年前,普罗泰格拉喊出了一句对西方影响深远的口号——“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下列思想与其相吻合的是(A)
A.“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智)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B.“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解析】A项的大意是每个人都有一套自我行动的标准,谁的内心没有这样一个标准呢?难道只有智慧的人有吗?愚笨的人也有。这段材料突出强调人的主体价值,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相吻合,故选A项。
2.法国学者莱昂指出:“智者派的运动,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A)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参与城邦事务是雅典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解析】由“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可知,材料的主旨是阐述雅典民主政治与智者运动的联系,尤其是智者运动兴起的原因,即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A项。B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C项“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的表述具有片面性。D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6一中)古希腊的智者是些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他们的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同时他们注重实利,又以逻辑方法作为辩论的工具。这导致了(D)
A.雅典公民权遭到严重侵犯
B.逻辑学沾染上了铜臭味
C.雅典民主程序被严重破坏
D.反传统的创新思想出现
【解析】材料强调智者学派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而不是传统;同时注重逻辑,而不是简单的继承,所以这有利于思想的创新,故选D。真正的逻辑学是由后来的亚里士多德创立的,B项错误;辩论术是服务于雅典公民权利和民主程序的,A、C两项错误。
4.苏格拉底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然后才是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们认识自己和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苏格拉底的主张反映了(C)
A.教育要摆脱宗教束缚
B.宗教制约教育的发展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