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3题,约13870字,有答案解析。
漯河2015级高二下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 主要利用宗室强化皇权
【答案】C
.....................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关键词“封建有四次反动”,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2. 西汉宣帝开始实行互隐之法,公元前66年诏:卑幼隐匿有罪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有罪卑幼,死罪上请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不追究刑事责任。该法的实施
A. 不利于定罪量刑的操作 B. 推动了治国理念的转变
C. 有助于家族社会的发展 D. 导致了伦理犯罪的增加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卑幼隐匿有罪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有罪卑幼,死罪上请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不追究刑事责任”来看,这种规定照顾到血缘亲情,有助于家族社会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在作出明确规定后,对定罪量刑的操作没有影响,排除A项;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没有改变,排除B项;材料所述不是针对血缘亲属之间的犯罪,排除C项。
3. 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代
A. 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 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 政治环境的严重恶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宋代读书人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体现宋代高度重视从儒学义理中寻求政治理念,同时形成了较为开明的论政风气;而明代“君子之思不出其位”,体现不在其位,就不谋其政,不要议论时政,这两种风气的变化只要是明代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D项正确。中央集权加强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排除B。商品经济的繁荣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