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教案.docx
课件.ppt
课件共34张,教案约4450字。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学科 历史 教学年级 高一 设计者
课时 1课时 使用教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一、教学理念
感知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
二、教材内容分析
首先,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
其次,作为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之下的一个专题,作者试图通过这样的思路设计来诠释辛亥革命,即中国近代是一个外受侵略、内受压迫的畸形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进步的巨大桎梏。因此,反帝反封建是中国民主革命最主要任务,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本课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通过三个子目加以阐释:一、武昌起义;二、中华民国成立;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接触高中历史学习已经三个月,初步掌握了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但对历史事物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阶段,没有透过史料去挖掘其背后的信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待提升。此外,部分同学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太浓厚,理解能力有所差别。鉴于此,在教学中,尤为注重历史兴趣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历史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亥革命兴起的过程,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2)了解袁世凯夺得领导权的过程和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对辛亥革命做出多角度评价。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评价辛亥革命,多角度认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民主革命人士的事迹,感受青年人对时代、社会责任的探寻和勇于担当。
(2)通过感受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首创意义,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进一步体会民主共和的内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难点:辛亥革命的成败。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述法、阅读史料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