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3小题,约13650字。
广东省肇庆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共30题
1.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他是在强调
A.民贵君轻 B.教育的教化功能 C.以德治国 D.性本善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民贵君轻”和“德治”的主张,故无法得出A、C两项的结论;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人之所不学而能者”“所不虑而知者”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材料大意为: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这体现了孟子“性本善”的伦理观,故选D。
2.在社会转型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B.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D.宋明理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A项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处于奴隶主民主政治渐趋发展到顶峰时期,C项发生于西汉时期,处于封建制度渐趋巩固时期,均与题目中的信息“在社会转型期”不符,故排除;D项发生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时期,与题目中的信息“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不符,故排除;战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即“社会转型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即“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B。
3.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原则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西汉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故A、B两项的表述错误;董仲舒新儒学中“天人感应”等学说继承与发展了先秦时期“民本”和“仁政”等思想,故C项的表述错误;董仲舒新儒学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体现了法家学说中思想文化专制的原则,即“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D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D。
4.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据此分析叶适
A.主张万物皆理 B.主张理是万物的本源
C.主张格物致知 D.提倡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万物皆理”“理是万物的本源”及注重实学的思想观念,故无法得出A、B、D三项的结论;题目中的信息“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体现了叶适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即“格物致知”的认识论,C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C。
5.程朱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也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这表明二者相同之处是
A.注重道德培养 B.主张理在心中 C.继承先秦儒学 D.追求民主自由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故B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未涉及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对先秦儒学的继承,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故D项的表述错误;程朱理学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即“天理即是人欲”,这表明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均注重道德修养,故选A。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