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17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0题,约14410字。
河北省沧州市2017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24题
1.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隆礼重法”就是将道德教化与法律约束、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使礼与法共同化导人心、共建社会秩序,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礼制主要是儒家思想,诸侯治国的依据主要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荀子强调礼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胡适认为“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故C项正确;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2.在秦代尚书属于少府,最初只是皇帝身边任事的文书小吏而已;汉武帝时尚书权力与日俱增;汉元帝时尚书已经号称“百官之本,国家枢机”。这一演变表明
A.尚书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行政管理水平有显著提高
C.官员评价制度发生了变化 D.中朝逐渐成为了权力中心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尚书由皇帝身边任事的文书小吏到号称“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可知,权力由外廷向内廷转移,并成为权力中心,故D项正确;在君主专制政体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不是行政管理机构和官员评价制度,故B、C两项错误。
3.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以最小的冲突完成了对社会管理者的选拔,且完成了一个以智力取代门阀的准绳的建立。”这一制度
A.推动了古代私学的发展 B.制约了读书人自由流动
C.使所有人都有入仕机会 D.标志着官僚政治的确立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完成了一个以智力取代门阀的准绳的建立”可判断该制度是科举制,在科举制度下,士人尤其是中下层人民的学习主要通过自学与求教于私塾,故A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读书人自由流动,故B项错误;科举制为勤奋苦读、具有真才实学的大批知识分子提供了入仕的机会,而不是所有人,故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