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高补班)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53道小题,约10600字。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四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农作物种植更趋市场化
B.对犁耕依赖减少
C.耕作日趋精细化
D.家庭生产日趋专业化
2.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C.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
3.“如果人们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只够他们自己必不可少的消费,那就不可能有商品交换的产生,不可能有工商业的分工和发展。”按这一观点,我国历史上“草市”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B.城市政治职能的削弱C.农业中曲辕犁的应用 D.交换活动的限制放宽
4.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 )
A.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强固 B.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
C.导致土地占有趋向豪强地主 D.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5.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官学兴盛人才辈出 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D.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6.明初下令迁十四万户富豪到风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维护了明朝封建统治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7.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佃农用上等米换白银,用中下等米来抵租。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 )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发展 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8.宋朝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
A.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B.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D.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
9.《朱子大全》指出:“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关乎到封建社会的稳定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10.美国学者魏特夫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治水活动时指出,“要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必需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 。” 作者强调的是( )
A.专制主义的来源 B.中央集权的特点C.政府重视水利兴修 D.小农经济的缺陷
11.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稳定
C.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 D.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