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周练试题(二)(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2道小题,约7820字。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周练试题(二)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种全球地方主义是 1500年以前的数千年中世界事务的特点。”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过程中,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西欧中心地位的丧失
B.美苏全球霸权的确立
C.西欧国家力量的崛起
D.美苏冷战对峙的缓和
2.
罗斯福在就职第一周发出警告称:“漫长的三个年头以来,联邦政府正走在通向破产的路上。”紧接着国会通过了经济法案,授权把联邦政府部门的工资和退伍老兵的津贴每年削减4亿美元以上。这反映出罗斯福政府初期
A.准备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B.主张保持预算平衡
C.继续执行自由放任政策
D.试图推卸政府责任
3.
苏联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建立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苏联政府这一决策
A.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B.完全符合苏联当时的国情
C.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D.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4.
罗马法规定:丈夫是他妻子的法官。假如妻子犯了错误,丈夫可以惩罚她;假如妻子喝醉了酒,丈夫可以谴责她。后来,又规定对妻子的处理要得到由夫妻双方家庭所有成员参加的家庭法庭的批准。上述规定的变化反映出
A.罗马法鼓励身体暴力和家族内部惩罚
B.罗马家庭结构反对强有力的集权体制
C.罗马法解决了家庭仇怨和纠纷问题
D.罗马妇女与男子的家庭地位逐步平等
5.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政府强调发展商品经济,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制;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明确提出改革要以“市场取向”,到20世纪90 年代初期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反映出
A.改革初期政府尚未认清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B.政府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并不复杂
C.改革中中国逐渐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D.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成为中国社会共识
6.
1916年2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提出“伦理革命”的口号时说:“倘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据此可知,陈独秀
A.认为伦理觉悟比政治觉悟重要
B.具有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C.批判为君主专制辩护的传统文化
D.批判传统社会契约型伦理关系
7.
下表描述了1883—1893年中国棉花、棉纱等进出口贸易状况。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棉花价格下跌植棉区缩小
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C.传统手工纺纱业停止生产
D.经济结构变化并不明显
8.
晚清时期,“农村共同体松散了:宗族内部互相救助的组织的活动范围缩得更小了……社会机构受到下层力量的打击而被削弱,开始逐渐瓦解”。据此可知
A.清廷覆灭导致传统社会湮灭
B.政治制度改革能够维持社会稳定
C.民众起义难以维持社会稳定
D.义和团运动标志着农村开始瓦解
9.
下表摘编自杨志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属于这一官制的行政官员是
A.秦朝御史大夫
B.明朝内阁大学士
C.唐朝六部尚书
D.清朝军机处大臣
10.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如下论述,这一演变具体是指
经大乱后,社会比较安宁,故人得有余裕以自厉于学;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无“定于一尊”之弊,故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当时诸大师,皆遗老也。其于宗社之变,类含隐痛,志图匡复,故好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厄塞。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