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ppt15(3份打包)
- 资源简介:
共45张,约2050+5190字。
高一历史学案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程标准:1、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①落后农业国的现状;②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
2.目的:①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②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3.确立方针:
①时间:1925年,联共(布)第14次代表大会。
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4.实施: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1932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1937 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5.存在的问题:
①经济结构不合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②农民为工业化付出代价过大。
②排斥市场调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1928年 一五计划初步方案 一五计划最佳方案 实际完成数
……
高一历史自助餐
(内容: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历史问题注释
1.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A.引导农民走向集体经济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依据K.马克思F.恩格斯关于不能用力剥夺小农,必须通过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把个体农民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的生产和占有的思想,制订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通过合作社吸收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
B.集体农庄的初期形式 初期,苏联的集体农庄有三种形式:①农业公社。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公有,实行“按需分配”,实际上是平均分配。②共耕社。社员在播种、中耕、收获时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除土地外)仍归社员私有。③农业劳动组合。基本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土地属国家所有,但拨给农业劳动组合永久使用),加入劳动组合的成员从事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允许农民保留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经营家庭副业。
C.全盘集体化
2.[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20年代中,新经济政策全面实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但也出现了严重问题。一个问题是社会分化。农村中,富裕农户日益增多,到1927年大约有100万户,其中一半的富裕户是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价格调整不好。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市场贸易开放。农民作为小商品生产者,希望国家少干预市场。但苏维埃担心市场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增长。同时,它还要利用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加速建设资金的积累。这就产生了矛盾。
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后,危机立即暴露出来。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富农反抗造成的。1月,党和政府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否则没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