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中学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导学案:文化史(9份)
- 资源简介:
文化史
├─江苏省高邮中学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导学案:文化史——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3份打包)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案01(一轮).doc
│专题三学案02(一轮).doc
│专题三学案03(一轮).doc
├─江苏省高邮中学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导学案:文化史——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3份打包)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学案01(一轮).doc
│专题六学案02(一轮).doc
│专题六学案03(一轮).doc
└─江苏省高邮中学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导学案:文化史——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的成果 (3份打包)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的成果学案01(一轮).doc
专题四学案02(一轮).doc
专题四学案03(一轮).doc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一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知识考点】
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课堂学习】
○基○础○篇
一、公元前五世纪出现智者运动
背景:公元前五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希腊工商业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探究主题: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用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人类社会。
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基本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强调自由,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主要意义:智者学派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二、苏格拉底的智慧
背景: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泛滥的直接民主造成国家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基本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主张认识你自己,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美德即知识,即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其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三、古希腊其它思想家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柏拉图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让有正义感和理性的哲学家统治国家,武士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这虽然很难实现,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古希腊斯多亚学派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的学说。
○探○究○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
……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一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知识考点】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课堂学习】
○基○础○篇
一、开眼看世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⑴背景:鸦片战争打破了部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
⑵代表: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等,《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序言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指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来抵御西方侵略。
⑶评价: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具有爱国性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但只主张学习西方器物,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且未能付诸大规模的实践。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提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含义:以封建制度、纲常伦理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先进科技,以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
影响: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思想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兴办近代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的成果
第一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知识考点】
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课堂学习】
○基○础○篇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⑴背景: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深重;
②清朝统治腐朽,改革道路行不通;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④孙中山潜心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
⑤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⑵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⑶主要内容:
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孙中山又称之为“社会革命”,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目的:消除贫富分化,促进社会稳定;
性质: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制;
局限:没有满足农民无偿获取土地的要求。
⑷三民主义的作用:
性质: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指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摧毁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帝,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致使辛亥革命最终失败。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⑴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后历次维护共和斗争失败;
②十月革命的影响;
③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④孙中山与时俱进,改组国民党。
⑵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接受中共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