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资源简介:
约2340字。
20世纪上半期(1917-1945)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特点。
1、 政治上: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 经济上:苏俄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模式进行了调整,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3、 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4、 科学上: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建立议行合一的苏维埃制度。 资产阶级代议制继续发展完善。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是在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严重威胁的背景下实行的,一方面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触犯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引发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同时因为超越生产力水平,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失败了。
2、新经济政策:(重点内容)
(1)背景:即上述政策导致的结果。(2)内容
(3)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其“新”表现在利用了商品货币关系或利用市场来发展生产力。)
3、斯大林模式:(注意联系中国,从中吸取教训)
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
4、评价: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它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如经济结构比例失调;体制僵化,人们生产积极性不高;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等。 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异常严重,并引发政治危机和国际关系紧张。
2、内容:(注意各方面措施的作用)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为生产恢复提供支持。
(2)调整农业政策,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是为提高农产品价格,从而恢复正常的农业生产。
(3)复兴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遏制无序竞争。
(4)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就业,从而刺激消费,拉动生产。
3、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比较关注弱势群体;立法形式;开创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说明: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的措施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战后则普遍采用国有化形式,特别是西欧国家。
经济危机下,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说明当前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必要性。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