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ppt6
- 资源简介:
共56张,教学案约2120+4840+7770字。
6.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
理清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致线索,通过三个阶段的对比、中外的对比,
体悟教育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通过论文及“三代人的教育”访谈活动,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丰富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认识“科教兴国”战略
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设计访谈活动方案。
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预设
导入 从“不同时期能否读得起书”的讨论中切入。 师生共同讨论、体悟。 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尽快融入新知
出示课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设问:请同学解释“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主要话题,并能对此作出初步解释。
了解教育发展整体趋势
出示新中国教育历史发展趋势图。 设问:请同学浏览课文三目标题,并展示对发展趋势的概括。 宏观把握历史概念。明确阶段发展基本特征和重要时间概念。
……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教育制度的确立
(1)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______的文化教育。
(2)措施: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开展扫盲和工农______教育;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____________入学接受教育。
2.教育性质确定: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__________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3.教育方针的制定: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规定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___________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概况
(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形势一片混乱,各地学校“停课闹革命”,“红卫兵”组织到处进行大串连。
(2)1968年底,毛泽东号召“____________________,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国掀起“上山下乡”运动。
(3)各地先后开展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
(4)在教学体制上,实行所谓“开门办学”。
(5)招生制度上,废除了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
2.影响: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______________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拨乱反正。
2.内容
(1)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制度。
(2)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3)“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4)“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提出实施“__________”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5)教育方法:中国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建
……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新型教育制度确立
(1)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教育方针,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同时改革学制,确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3)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2.性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3.指导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劳动者的教育指导方针。
4.实施
(1)刘少奇倡导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2)办学体制上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兴建了各类学校、专业。
5.成就
(1)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易混易错]“两种教育制度”是两类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不是性质不同的新旧教育制度。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是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学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它们都是为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而实行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形势一片混乱。
(2)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
(3)1968年底,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的、持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表现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