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中考高三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7题,约6150字。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中考试卷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描述反映的是我国古代(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2.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3.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4.“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至明清时期,“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导致明清时期苏杭地区市场上出现严重“粮荒”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人口的持续增加 B.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
C.京杭大运河运输功能的丧失 D.太平天国运动对农业的破坏
5.(明代)农民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材料说明( )
A.明朝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B.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6.“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对“商人”产生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分工扩大,商朝时商业活动出现B.商国重商抑农,它国重农抑商
C.“工商食官”使工商业空前繁荣 D.商亡后,臣民四处迁徙,依靠买卖为生
7.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