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过关检测卷(五)
(测试时间:60分钟 评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C)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因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
2.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三个阶段,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C)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
C.发展乡镇企业D.进城打工
解析:“离土不离乡”是指还在故土,但已经不从事农业生产,显然是指进行乡镇企业经营。
3.“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一评价针对的是(D)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回答本题需对教材相关内容有较好了解,本则材料引自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评价针对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体现这一理念的是(B)
①建立人民公社 ②鼓励发展个体企业 ③发展乡镇企业 ④设立经济特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①与材料本意不相符,应予排除。
5.一份文献中分析道:“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
要点一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理解
1.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经济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2.经济体制改革总述。
(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新时期,其弊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在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首先,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当时有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与否首先要看农村是否稳定。其次,在农村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生产,所担风险较大。再次,在党中央确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改革的先声,中央就是在综合他们成功的做法的基础上加以肯定和推广的。
(2)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实施过程:安徽、四川两省首先开始,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
(4)形式:一是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产业。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