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5题,约6070字,部分答案扫描。
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2013-2014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将其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答题卷上的答题栏内。
1.“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2.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说明强大的诸侯国
A.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 B.扩展了天子的统治范围
C.有效抵御了外族入侵 D.冲击了当时的分封制度
3.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4.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日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材料反映了当时
A.泉、漳成为全国外贸中心 B.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
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 D.尚未实行“海禁”政策
5.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6.《东京梦华录》卷四“鱼行”条记载:每日清晨,(汴京)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有生鱼数千担人城。由此,买卖纠纷和生活纠纷不断,开封府特地在门外设尉专门处理“斗竞(纠纷)事”,每逢清明等节日,人流量增加,“斗竞日数百件”,以至负责官吏都无法休假。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期
A.对城市疏于管理的表现 B.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
C.商业贸易活动活跃的结果 D.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体现
7.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工场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 …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8.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 大约商贾居首, 其次者犹肯力农, 再次者谋入营伍, 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