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44小题,约10950字。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 ()
A.夏、商、周三代时间都不长
B.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完全不同
C.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无共同之处
D.夏、商、周三代时间的主要制度是沿袭的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
A.诸侯 B.卿 C.士 D.商人
3.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C.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D.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5.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7.希腊是哲学的故乡。三位希腊先哲都与雅典有关: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出生于雅典,而亚里士多德先在雅典学习,后又在那里讲学,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导致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民主政治的推动 B.社会经济的发达
C.军事外交的促进 D.个人努力的结果
8.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行,这个世界体坛盛会起源于古代的希腊。据说古奥运会是为祭祀宙斯神而举办的,运动会期间希腊各城邦都必须停战,优胜者被看着是英雄而受到热烈欢迎。古希腊还规定参加运动会的每个竞技者必须是纯希腊血统、未受过任何刑罚的自由男子,并且禁止妇女参加和观看运动会。对上述材料理解有误的是
()
A.由于奥运会的存在,希腊各城邦之间不再发生战争
B.古代希腊存在着对妇女、奴隶和移民的歧视
C.古代希腊奥运会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和宗教色彩
D.古希腊人十分重视奥林匹克运动会
9.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出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A.是贵族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 B.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C.是广大奴隶积极斗争的结果 D.是外来文化渗透的结果
10.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
11.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12.伊拉克战争给美、伊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著名的“反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