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40字。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教学方法:讲授法 谈话法 多媒体
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提问:公元前4世纪,秦国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有哪些不利条件?面临怎样的机遇?)
(新课)
一 、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阐述商鞅一生的主要经历:成长的历程、初涉政坛,怀才不遇、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1)成长的历程(请同学来讲述,教师补充)
商鞅从小喜好刑名之学,后来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商鞅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有个人的因素、家庭因素,此外,还受社会时代大潮的影响。(结合史料,设置问题:商鞅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让学生相互讨论)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请同学来讲述,教师补充)
商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来到魏国,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临终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魏惠王未予理睬。魏惠王和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失之交臂。后来,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强大。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河西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3)投奔秦国,支持变法
(教材从商鞅向秦孝公献策,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以法家理论为指导,推行变法;商鞅变法,功勋卓著三个方面阐述了商鞅在秦国政坛的经历。)秦孝公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三次求见秦孝公。前两次求见时,他故意大谈儒家的“王道”治国理论,秦孝公对他所言不感兴趣,“时时睡,弗听”;第三、四次他见孝公时,说出自己治理国家的真正主张,“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说公以霸道”。商鞅的治国理论引起了秦孝公浓厚的兴趣,君臣投机,“语数日不厌”。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谈谈秦孝公为什么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反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
改革是具有开拓性的事业,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改革中必然会碰到各种阻力。商鞅在变法之前同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商鞅本人也因为变法上的功勋,晋爵加封。
二、商鞅改革的措施
(一)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农战)
(1) 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还招徕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