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全一册单元检测试卷(5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全一册单元检测卷(打包5套)岳麓版必修2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卷岳麓版必修22018072628.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检测卷岳麓版必修22018072624.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检测卷岳麓版必修22018072625.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卷岳麓版必修22018072626.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单元检测卷岳麓版必修22018072627.doc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
A.克服商业危机 B.扩大海外市场
C.对外倾销商品 D.追逐商业利益
解析:D 由材料“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可知,其他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要追逐商业利益,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
2.据统计,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 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为西班牙占有。但到159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死后,他遗留的债务高达1亿金币,被世人讥讽为“黄金漏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B.金银未转变为原始资本积累
C.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D.日益崛起的荷兰商业资本的挑战
解析:B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获得了大量白银和黄金,但是由于自身工商业的落后、连年战争加之王室的挥霍而导致获得的白银和黄金大量外流,最终没有转化为工商业发展所需的资本,也没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D两项虽然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3.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其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量。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
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解析:A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哥伦布开辟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材料强调应站在全球史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对新航路的开辟进行评价。由此可知,A项正确。B、C两项是从其对西欧国家影响的角度进行评价的,可以排除;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是在工业革命以后,D项错误。
4.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解析:A 17世纪荷兰成为海外贸易大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格劳修斯主张每个国家在海洋上均可自由航行、自由贸易,实际上是在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辩护,故A项正确;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才开始,故B项错误;三次英荷战争均发生于17世纪中期以后,且格劳修斯的言论与英荷战争的爆发无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18世纪中期英国才建立世界殖民霸权,故D项错误。
5.“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将其带到海岸,贩卖给了法国奴隶贩子。坐着贩奴船,渡过大西洋来到了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在此地的蔗糖种植园工作。”上述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
A.增加了西欧国家的劳动力
B.使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C.推动了美洲工业化的进程
D.给非洲带来了社会进步
解析:B 黑奴贸易增加了美洲的劳动力,而不是西欧国家,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说明是殖民扩张中的黑奴贸易,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故B项正确;非洲的劳动力主要在“种植园工作”,不是促进工业化,故C项错误;黑奴贸易中非洲丧失了上亿人口,严重阻碍了非洲社会的进步,故D项错误。
6.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出现这一状况是由于苏俄(联)实施(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合作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解析:A 材料中“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说明采取的是余粮收集制,取消商品贸易,由此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把握几个关键信息“20世纪20年代”“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与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有关,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不符。
3.1913~1928年俄国/苏俄/苏联农业生产对比表
年份 1913 1922 1928
谷物播种面积(百万公顷) 102 72 101
谷物收获量(亿普特) 86 56 73
马(百万匹) 36 24 34
牛(百万头) 61 46 66
下列对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1928年谷物收获量低于1913年收获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集体农庄的建立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解析:C A项是对表格内容的直接表述,而没有体现出变化的原因,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分配土地的内容,B项错误;1921~1928年苏俄(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C项正确;苏联开始全盘推行集体农庄是在1929年下半年,与表格时间不符,D项错误。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C “西方的经济……一团糟”是指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而在这一时期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实施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解析:B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
6.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 )
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解析:C “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以东北和西部为主,这些地区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因此原来工业较发达的上海、天津等地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出现了题干中描述的现象,说明“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布局发生变化,趋于合理。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等地人均工业产值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与题意无关。
2.下图所示为1953~195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实施了“一五”计划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组织了人民公社
D.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解析:A 1953~1957年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一五”计划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A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始时间为1958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B、C、D三项错误。
3.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股票凭证。这一股票发行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正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酝酿
解析:B 题图中公私合营,反映的是三大改造,故A项错误;根据题图中“公私合营股票”,可知反映的是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公私合营,不能反映经济结构,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于1992年,故D项错误。
4.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
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是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解析:D 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没有关于自由市场的内容,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故C项错误;中国从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题干材料是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也考虑了它本身存在的弊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在中国再现,故D项正确。
5.“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学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人操作着著名的‘土高炉’……出产质量很差的钢锭。”材料描述的是( )
A.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乡镇企业的崛起
解析:B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且主要是在大后方,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强调生产的“大跃进”,其中心是大炼钢铁,与材料中的“土高炉”“质量很差的钢锭”相吻合,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乡镇企业的崛起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土高炉”和生产很差的钢锭无关,故D项错误。
6.“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 700万亩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
A.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解析:D 由“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 700万亩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可见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的发展。“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无法从材料中得出,A项排除;B、C两项均与人民公社期间不符,排除。选D。
7.1958年,全国农村一哄而上,大办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1960年,中央发布文件规定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权应该主要归生产队。上述变化反映出当时( )
A.“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B.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C.“大跃进”运动的扩大
D.对农村工作的务实调整
解析:D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1960年中央发布文件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纠正,题中问的是这一变化反映的情况,应侧重于对问题的纠正,故A错误,D正确。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错误。“大跃进”运动是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故材料无关,故C错误。
8.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 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