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AB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9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7/3 14:07:1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AB卷(凝练考点+精选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A卷 教师版.doc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B卷 教师版.doc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分封的诸侯大多为同姓子弟
  B.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义务
  C.实行宗法制以维护国家统治
  D.通过封侯建国抵御异族侵扰
  【解析】根据材料“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封邦建国,以抵御外族侵扰,巩固王室统治。故D正确。A项只体现了分封制的内容,概括材料信息不全面,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诸侯的义务,也没有体现宗法制,故BC两项错误。
  【答案】D
  2.下图为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周初,定都于镐;平息东方叛乱后,又在洛邑营建新邑东都,并迁九鼎于此,是谓“宅兹中国”。当时,营建东都和迁鼎意在
  A.开发黄河流域
  B.宣扬天命转移
  C.消弭分封弊端
  D.管辖辽阔疆域
  【解析】开发黄河流域与“宅兹中国”不符,故A错误;营建东都和迁鼎并不能体现天命转移,周王仍然是最高统治者,没有发生天命转移,故B错误;分封弊端是指地方诸侯割据,营建东都并不能消弭分封弊端,故C错误;平息东方叛乱后,营建东都,这是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管辖辽阔疆域,故D正确。
  【答案】D
  3.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周人、殷人、土著三者结合)的政治权力”。这一做法
  A.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扩散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形成了“君权至上”模式
  D.打破了社会的血缘政治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建立“三结合”的政治权力,巩固了西周在地方的统治,从而扩散了先进的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西周没有消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故A项错误;西周尚未建立君权至上的政治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和血缘政治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4.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国有史,州有志、其义一也”,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这说明编修家谱的主要目的是
  A.传承家族文化
  B.不忘血脉孝道
  C.促进家国认同
  D.补充史料不足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谱”体现出血缘关系;材料“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说明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这体现出家谱的编修主要目的是强化对家国的认同,故C项正确;AB项是家谱对家族的作用,不全面,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答案】C
  5.《公羊传》中对“莒人灭鄫”的解释是: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莒国国君之子,《春秋》遂书“莒人灭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春秋》记事秉笔直书
  C.王位继承制度混乱
  D.外戚干政影响深远
  【解析】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外孙不能成为为合法的继承人,所以材料说“莒人灭鄫”,实质上体现出宗法观念的深厚,A正确;《春秋》显然是按照正史角度阐述,B错误;此时王位继承并不混乱,C错误;此时并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事情,D错误。
  【答案】A
  6.下表是一些古籍中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内容 出处
  百里奚,秦国之饭牛者,穆公举而相之,遂霸诸侯 《管子》
  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 《庄子》
  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 《战国策》
  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穆公)委之以政 《新序》
  A.诸子百家思想异彩纷呈
  B.牛耕技术的广泛传播
  C.血缘政治已开始被打破
  D.秦国成为了战国霸主
  【解析】材料反映百里奚身份卑微,但秦穆公任用为相,说明血缘政治已开始被打破,故选C;材料是不同学派的著作都有同一事件,但没有以不同学派的观点解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牛耕技术,排除B;材料中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排除D。
  【答案】C
  7.公元前705年,周桓王伐郑,大败,被射中肩膊,郑庄公未乘胜追击并遣使慰劳桓王。公元前554年,晋师侵齐,半路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这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影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 《国语•鲁语上》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左传高祖本纪》
  A.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B.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C.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D.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解析】“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都能反映天子和诸侯国国君之间的关系,故选D;“列尊贡重”反映不出是否是姬姓诸侯国,故排除A;三则材料只有第二则与东方诸侯国有关,故排除B;分封制下,周天子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的说法本身就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C。
  【答案】D
  2.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权、蔡权(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
  【解析】西周分封制下分封殷商后裔为诸侯,同时封同姓亲族为诸侯,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些措施有利于将中原文化带到各地,推动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形成。故答案为A项。确保贵族权力有效承袭的是宗法制,排除B项;第一次分封没有推动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排除C项;三监之乱表明第一次分封未能防止叛乱的发生,排除D项。
  【答案】A
  3.春秋战国时期,原来西周贵族政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发生演变,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表明
  A.学术下移有利于士阶层的崛起
  B.分封制的瓦解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关键
  D.社会转型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士大夫”的含义也发生变化,说明分封制的瓦解推动社会阶层流动,B项正确。“士大夫”称谓的出现与分封制的瓦解有关,而不是学术下移有利于士阶层的崛起,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分封制的瓦解推动社会阶层流动,与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关键无关,C项错误。“士大夫”称谓的出现不等于官僚政治的形成,故D项错误。
  【答案】B
  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上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为辅,无弟然后传子。”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 《丧服小记》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桓公二年》
  “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 《春秋左传》
  A.宗法制体现了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B.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
  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大的特征
  D.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解析】从材料中《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反映的“弟及”“子继”、《丧服小记》反映的大宗和小宗之别、《左传•桓公二年》所反映的等级关系和《春秋左传》反映的嫡长子继承制来看,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只有《丧服小记》涉及大宗小宗之分,排除A项;只有《春秋左传》涉及嫡长子继承制,且不能反映是“最大的特征”,排除C项;只有《左传•桓公二年》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B
  5.商周时期铜器多有族氏徽号,铭文也在逐渐变长。春秋铜器铭文喜欢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某某之子、之孙。战国铜器开始出现“物勒工名”的现象,很多铜器都由官方监造,陈放或收藏在宫庙、府库和衙署。以上变化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B.宗法制的逐渐衰落
  C.汉字的日益系统化
  D.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解析】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手工业领域注重家族到注重个人的变化过程来看,表明宗法制正在逐渐衰落,人们的宗族意识有所减弱。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汉字的发展历程,排除C项;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项。
  【答案】B
  6.早在周代,“妻”是指庶人配偶或宫中女御。如《礼记•曲礼》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据此可知
  A.森严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